纪念抗日战争 80 周年,回顾武汉会战期间蕲春战线军民惨烈战斗!

2025-07-07 21:45:28  来源:
分享到:

武汉会战期间,蕲春作为鄂东战略要地,成为国军阻击日军西进武汉的关键战场。1938年9月至10月,中国军队在此与日军展开多场惨烈战斗,以巨大牺牲迟滞日军攻势。主要战史如下:

龙顶寨争夺战(1938年9月5日-10月16日)
战场位置:蕲春与广济(今武穴)交界的龙顶寨高地,扼守蕲广公路咽喉。
参战部队:桂系肖之楚第26军32师、刘汝明第68军一部。
战斗经过:
  日军第六师团采用“飞机轰炸→重炮轰击→步兵冲锋”的战术,7次攻占龙顶寨阵地,均被国军夜间反攻击退。国军多次以白刃战夺回阵地。
 当地民众自发支援前线,运送弹药、食物并抢运伤员。
  张营长殉国:10月16日,32师88团张营长率300官兵掩护主力撤退,血战3小时后全员牺牲,阵地失守。

 二、东界岭-高山铺阻击战(1938年9月7日-18日)
战略意义:东界岭为蕲春东北门户,扼守大别山南麓要道。
参战部队:曹福林第55军(西北军)。
战斗特点:
  日军动用20余架飞机、重炮及毒气弹强攻隘口。国军隐蔽待敌,待日军近身后以轻重武器反击,反复白刃争夺阵地十余天。
   第29师86旅旅长陈德馨率部冲杀,重伤殉国;9月18日,国军在肖之楚、刘汝明部增援下收复东界岭。
  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冈村宁次亲临督战,第六师团使用毒气导致国军一次中毒死亡400余人,最终阵地失守。

三、蕲州沦陷与黄柏城阻击战(1938年10月8日-14日)
水路失守:田家镇要塞陷落后,日军116师团志摩支队于10月8日攻占蕲州(蕲春县城),县长万廉率政府迁往山区。
黄柏城血战:
  国军第87军198师、199师在黄柏城至蒋家山布防。
  10月10日,日军分两路西犯:南路攻茅山时,198师一个排于岚头矶阻击,全员殉国;北路攻圆峰山,199师血战四天三夜,团长李秉君阵亡。
  川军29集团军为掩护友军撤退,在九狼山突袭登陆日军,击毙指挥官波田信雄,自身伤亡200余人(含营长周道昌)。

 四、雨标山血战与蒋家山防线崩溃(1938年10月18日-19日)
三路总攻:日军分兵1万余人,右路攻西界岭,中路攻雨标山,左路攻洞尔垴。
雨标山殉国:
   198师谭灿华营长拒绝撤退,率400官兵死守雨标山。士兵弹药耗尽后以白刃战搏杀百余日军,最终全员殉国。
   战前因汉奸破坏,运抵横车桥的子弹型号错误,导致西界岭守军不战而溃;同时信阳失守消息传来,全线军心动摇。
结局:10月19日,蒋家山防线崩溃,国军向浠水溃退,蕲春全境沦陷。

五、战术困境与牺牲意
1. 装备与后勤劣势:日军火力(飞机、重炮、毒气)碾压国军,且国军常因后勤失误(如子弹型号错误)丧失战力。
2. 官兵英勇:下层军官(如谭灿华、张营长)主动抗命死战,体现民族气节。
3. 战略价值:蕲春战役迟滞日军西进近两月,为武汉工厂内迁争取时间,加速日军“速亡中国”战略破产。会战后抗战转入相持阶段。

 蕲春之战虽以失守告终,但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阻滞日军精锐师团,彰显了“一寸山河一寸血”的抗敌精神。此役亦是武汉会战“以空间换时间”战略的缩影,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。

作者:王绍进

(责编:wsj5977)